九届五次第95031号 李冬英
新冠疫情中凸显的我区社区治理问题及建议
在新冠疫情的大考中,社区成为这次防控战疫的“底线”,社区人员的倾力付出让社区成为一道牢固防线,为我区抗疫成果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此次疫情复杂、社区体量大、流动性强等特点,社区治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亟待给予重视。
一、疫情中凸显的社区治理问题
(一)疫情突发,社区防控力量不足。突发疫情后,社区在防控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显现出力量薄弱。体现在,一是居委会行政化色彩浓厚,接受督导检查多,结合实际可执行的措施少。作为治理体系末梢的社区干部,承担着来自政府部门的全部下沉的行政事务,可用“上头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来形容基层承担的职务之重。尤其是在此次全国范围的重大疫情面前,社区明显力不从心。从疫情一级响应之后,社区干部的大量工作是应对各个上级不同部门、各条战线的检查、督查和评估,社区人员许多精力放在填写上级各种具有重复性统计表格上。二是社区人员少,力量有限。社区承担着管理、服务、保障以及教育和安全稳定等多重重要职能,在日常工作中基本上处于满负荷状态。此次疫情一爆发,一夜之间,社区成为联防联治的前沿阵地,成为防范疫情社区传播的核心队伍,繁重的防控任务和巨大压力迅速落到基层社区工作者肩上,既要承担宣传、防治、排查、统计、汇报、体温监测、场所消毒、邻里协调等大量工作,同时兼任信息员、宣传员、排查员、联络员等多项职责。人员短缺成为主要困难,也成为疫情防范中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
(二)疫情防控中社区职能与保障不协调。一是能力与专业不对称。社区由于受到编制、待遇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社区招录人员学历低、能力弱。绝大部分社区的人员不具备专业防疫知识,特别是传染病防控方面。由于时间紧迫,防控一线的社区人员上岗之前基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了解操作要求,不仅给社区人员自身安全带来很多隐患,也对防疫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二是保障与风险不对称。在疫情初期,一方面要守住疫情防控的堡垒,另一方面基本防护装备极度缺乏。这场疫情防控大战,将长期以来社区工作责权利不对等的现状进一步凸显出来。
(三)社区应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作为基层组织,居委会在社区应急工作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具有在应急事件发生第一时间组织协调社区居民自救和互救,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减轻灾难影响的岗位功能。但一直以来,不少社区的应急管理机制及工作仍停留在纸面上,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没有认识到位,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风险防范以及应急管理意识提升方面存在制度漏洞。
(四)居民参与意识不强,公民精神待提升。此次疫情中,大多数社区仍然是居委会倾向于包办一切,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自治最重要的主体就是居民,没有居民参与就没有社区自治。在疫情面前居委会如何转变思路,通过培育居民的公民精神,让居民主动参与进来,无疑可以在疫情这种特殊背景下推动居民自治的进程。
二、完善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社区力量,自下而上推动社区自治。加强社区人员配备和管理。突出基层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实际工作合理配备社区居委会队伍,特别是在人才录用和招聘中,应优先安排或选择优秀人员进入社区,提高社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规范、提升社区公共经费配套和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通过定期常态化的培训来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业务技能。推动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体系,真正激发居委会的活力,积极回归社区自治本质。
(二)普及居民应急意识,完善和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一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应急处理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区应急预警、社区应急处置和社区应急恢复。社区应急预警主要是指社区对突发事件的预测、感知和通报,重点在于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和建设畅通的信息通报渠道。社区应急处置是指迅速成立应急指挥中心,有效组织居民开展自救和互救,有效协调各部门的救援活动,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社区应急恢复是指社区在灾后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的重新恢复,以及居民危机后的心理干预。二是在有条件的社区组建社区应急队伍。一支成熟高效的社区应急队伍能在社区应急预警、社区应急救援等环节发挥巨大作用。在有条件的、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主导作用,组建社区应急队伍,定期接受专业的、制度化的培训和演练。三是开展社区应急宣传、教育,增强居民应急意识。发动社区群众,积聚社区各种社会资源与力量在社区内普及各种危机及应对知识,如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应急救护、应急演练等,使每位社区居民都具备一定的基本应急常识,提高应急意识,特别是要借助此次疫情,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对突发事件的深刻意识和正确应对,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三)培养合格的社区自治主体。没有公民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社区自治。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行使监督公共权力。同时,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学生的公民精神培育,使其回到各个社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