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路南医疗康养高地的调查与建议
打造医疗康养高地,是市委、市政府回应群众关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的重要部署。为了解路南一年来医养高地建设情况,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卫健、民政、人社等部门和部分乡街情况汇报,走访了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和居家老人,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进行分析探讨。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医疗康养高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区属于无二级及以上医院类别,上级考核侧重于医疗对养老的服务、医养结合的探索、医疗康养项目的引进和经验的推广。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医疗方面,全区乡镇卫生院2个,村卫生室5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4个,按20%的标准足额配套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二是在养老方面,现有专业养老机构10所(其中公办3所、民办7所),床位总数830张,入住人员538人。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一年来,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努力探索城市中心城区医养结合模式,初步形成了 “大养老+小医疗”和“大医疗+小养老”两种模式,建成弘新医养等三个医疗康养项目,居家养老在探索家庭医生签约形式方面也有新进展,在全市医疗康养工作考核排名中名列前茅。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在医疗康养工作考核中名次居前,但是属于无二级及以上医院类别,作为中心区,在医疗康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在医疗方面,资源缺乏,配置不均衡。一是我区无二级公立医院,37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只有3家为公立,均在低档次、低水平运行,存在药品单一、设施简单、医务人员缺乏等问题。例如,女乡卫生院核定编制59名,实有编制人员26人,缺编33人;妇幼保健院核定编制22名,在编11人,人事代理3人,缺编8人。因城南规划目前女织寨乡卫生院院整体拆迁,无法正常营业,现临时安置在五金城办公。二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平均每2个社区配置不足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西部相对集中,东南部相对稀少。
(二)在养老方面,供给不足,服务档次低。一是供需矛盾突出。2018年底我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23.3%,远远高于全国17.9%的占比,亦高于全市22.6%的占比,养老的刚性需求较大。而我区养老机构能提供的床位数只占60岁以上人口的1.3%,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我区有机构养老倾向的老人约占10%,养老供给和需求存在约6倍的差距。二是服务档次不高。机构养老除金秋老年公寓有600多平方米活动场地之外,多数没有户外活动场地,只能满足住宿、餐饮需要,服务功能单一;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主要是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兼任,缺少助餐、助购、助急等服务;居家养老中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数量,占特殊困难老人的比例偏低。
(三)在医养结合方面,管理多头,融合难度大。医疗和养老属于不同的专业领域,民政部门负责养老的日常管理,但没有医疗职能,卫健部门负责医疗系统的管理但不负责养老,经费专列,专款专用,医疗和养老两张皮。普通养老归民政部门管理,而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健、人社等部门,由于各部门对政策的认识、落实方面很难做到一致,部门之间的职责界定模糊,易出现相互推诿。目前,我区医疗康养工作由卫健部门负责,民政部门参与较少,存在注重市考核内容,对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思考不足的现象。
(四)在服务范围方面,条件受限,难以全覆盖。受到个人习惯和现实条件影响,我区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他们最关心的是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及中医保健等,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础上进行医疗诊断、康复护理等服务。由于我区医疗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所有失能半失能老人对医护服务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根据全区医疗资源和老人群体分布状况,统筹做好科学规划,逐步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按照《唐山市打造医疗康养高地实施意见》和《唐山市加强医养结合工作方案》细化我区的配套文件。加强卫健、民政、财政、人社等部门的横向联系,打破条块分割,协调推进。
(二)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医疗和养老的公益性质,切实履行政府“兜底”责任。保障医疗和养老各项经费,按时足额配套发放。落实医疗和养老各项优惠补贴,如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等。保障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正常运转资金,规范保障人群购买养老服务标准,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惠及更多特困老人。
(三)深度整合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办医,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扩大对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范围。发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的作用。争取进入长期照护险试点,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需求。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智慧养老水平。
(四)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医疗和养老专业人才引进,建立医疗和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制度,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岗前培训、在岗轮训。对相关服务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坚持持证上岗,促进服务人员向职业化和专业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