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实现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增强路南经济活力的重要支撑。4月份,区政协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企业、与委员座谈等方式对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发改、市场监管、税务等9个相关部门的汇报,与科汇达仪器仪表公司、协力胶带运输设备公司、铂尔曼酒店等15家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我区民营经济主要由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构成。涉及农业、工业、批发零售、服务业、住宿餐饮、建筑、房地产、金融、运输等九类行业。截至2018年底,全区登记注册民营经济市场主体36191户,占市场总量的91%,其中私营企业6257户、个体工商户29934户;实现税收19.05亿元,约占税收总量的35%,已成为了全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通过转型升级、支持创新、减轻税负、帮助融资、优化环境等措施,致力民营经济质效提升。建立了25栋商务楼宇;38个专业市场;五年间,有119个项目落地,其中省、市重点31个;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增长了6.28倍和0.63倍;现代服务业占三产税收比重达到77%。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步伐加快。培育出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1家;有208个项目享受政策奖补1976万元。落实国家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截止2018年底,累计为企业减免税负1.18亿元,仅增值税改革即惠及市场主体3179户;承接下放、取消审批事项59项,压缩审批时限83.4%。累计培育出“四上”民营企业165家,占172家“四上”企业总数的96%。神州机械、力拓钢管、海丰线缆跻身中型企业行列;金匙集团、鸿源船务代理行业领先;唐山新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唐山市农合联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唐山金匙荷花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二、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民营经济生命力不强。我区民营经济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各自为战,整体竞争力不强。2018年底,全区累计注销市场主体21077户,另有1797户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市场主体死亡率约为63%。“四上”民企仅占民营总数的1.7%,且近年来数量呈下滑趋势,2018年入统的172家四上企业,较14、15、16、17年分别减少了30、27、11和44家。2013年第三次经济普查时入统的140家“四上”民营企业,到2018年底仅有69家在统,减少了一半以上。
(二)缺少龙头企业。民营经济发展至今,我区能称之为龙头企业的民企屈指可数,目前没有一家民营企业跻身到亿元以上重点纳税企业行列(全区共有5家,全部为国有企业),优质企业数量少使民营经济效益增长乏力。去年全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累计纳税19.05亿元,同比下降了17.18%,其中私营企业纳税2.47亿元,同比下降了21.2%。
(三)创新活力不足。我区民营经济仍以传统业态占主导,新兴业态发展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弱化。85%的市场主体是交通运输、批零、住宿餐饮等传统业态,新兴业态不足15%。与先进地区相比,众创空间、双创平台、孵化器等入驻多为自媒体、网购等互联网企业,研发机构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多。2018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24家仅占全市总量的4.5%,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长了25.2%,占规上比重为11.3%,而路北分别是我区的5.4倍和2.7倍。
(四)发展平台优势不突出。楼宇、市场、园区作为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主战场,平台优势并不明显。一是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全区209亩已供应土地没有处置、建设超期1年以上仍未竣工的达到812亩;102家工业企业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建成楼宇闲置面积达到了19.1万平方米。二是产业聚集度低。平台缺少有发展后劲的企业和产业项目,城南经济开发区已入驻的10家工业企业,9家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已运营的17栋楼宇同质化严重,整体效益不高,去年楼宇企业纳税仅占全区税收总额的5%。三是现代化水平低。已建成的38家市场多为传统商贸市场,规划建设水平、流通业态、硬件设施相对老化落后,市场辐射范围在逐渐缩小,传统繁商优势趋于弱化。
(五)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我区没有负责民营经济的专门组织机构,原来的民营经济中心被撤销后,其职能设在发改局内设科室,统筹协调力量不够。区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缺乏比较优势,部分奖补政策落实较为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投资发展的积极性。
三、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宏观管理。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结合区情科学制定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发展、提振信心,以政策比较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基于服务业是我区民营经济的主导产业,建议把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组织实施放到服务业发展局,强化统筹管理的职能作用。
(二)加速转型升级。着重引进培育新兴业态,提高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工业在各类产业结构中的数量占比。建立闲置、落后业态退出机制,促进同业聚集。着力打造专业楼宇,围绕科技、教育、软件研发、互联网+等新兴业态,把路南财经大厦、宝升昌广场、新世界金融大厦等楼宇打造成专业化程度高、集合型核心竞争力强的优质小园区,以组团发展模式提升民营经济整体竞争力。
(三)着力促进创业创新。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培训,鼓励对外学习交流,弘扬企业创新事迹和创新成果,形成尊重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发挥民企主体创新作用,支持企业自主研发,与机构院校加强合作,重点扶持一批科技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业优势明显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帮助创孵企业参与国家、省级评选,增强其对研发企业和高科技项目的吸引力,带动民营经济整体创新能力提升。
(四)打造全优发展环境。提高行政服务意识与质量,把服务贯穿到执法、监管全过程。建立企业信息化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精准便捷服务。支持民营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和商会,发挥行业自律、规范行为等积极作用。依法依规、公平公正落实好惠企政策,打造诚信政府形象,构建起“亲”“清”政商关系,确保民营企业既能留得住、又能发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