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经开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与建议
产城融合发展是在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正是循此理念,城南经济开发区从建设之初就确立了“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为了解城南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情况,3月份,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听取了经开区专题汇报的基础上,到区发展和改革局、商务和投资促进局、服务业发展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以及住建、文旅、科技、物流园区等部门进行了座谈,深入经开区项目现场,详细了解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措施和办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推进情况
城南经济开发区自2017年获准启动建设近两年来,注重用产城融合的理念来规划和推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坚持以产业聚集推动城市扩张,产城联动、融合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完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编制了《城南经济开发区产业布局规划》,确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基础先行、相对集中”的建设意见,为“两大板块”产业发展格局规划了蓝图。开发区规划面积23.22平方公里,其中南部产业板块16平方公里,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北部城市板块7.22平方公里,以城市经济产业为主导。二是产业项目建设起步。三个村已完成征收搬迁,整理建设用地5000余亩。机器人产业谷、梆梆电子信息精密仪器制造、富春控股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港能投智慧能源中心、中起无人操作智能控制起重机、凤凰物流等项目落地建设。三是基础设施及住宅建设持续推进。为产业板块配套的稻齐路等4条道路和日处理污水能力5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为城市板块配套的河南路、文化南北街已完成过半;西礼、稻地两个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在谋划;唐曹公路东侧水、电、暖、气等6条主管线已经完成规划设计。西礼区域回迁六合中源大观已入住;檀庄区域檀悦新城已开工,西礼以东区域69亩住宅用地已经具备开发建设条件。我区在编制产业规划和园区规划时,十分注重与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明晰了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区、人口集聚区等功能分区,促进了产城规划的融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城融合发展认识不够深。产城融合发展涉及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两个领域,如何融合大多还只停留在概念层面,产城融合发展认识还不够深,规划引领作用不足,具体路径还不够明确,产业如何促城,城市怎样兴产,相关部门尚未形成共识。目前我区还未形成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缺少可操作性的详细规划,产城融合程度还不高,产城分离现象依然存在,存在就产业发展谈产业、就城市建设谈城市建设“两张皮”的情况。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就全市而言,我区东南区域一直是城市建设的脆弱一隅,基础设施欠账很多,为产城融合发展增加了难度。城市板块各种公共设施较少,配套的学校、医院等数量不足,居民就学、就医不便,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配套的生活设施不完备,城市功能相对弱化,影响了人、财、物的聚集。产业板块水、电、暖、气、通讯等基础配套尚欠缺;开工的6条道路只有河南路半段达到主路通车条件;配套的污水处理厂未达到进度要求,影响了产业项目的落地。
(三)产业支撑作用不够强。一是开发区产业项目虽然开始建设,但近期看落地项目数量不足,新兴战略产业项目较少,还没有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和“关联效应”不高,产业链经济及支撑不足,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已经建成的侯边庄工业园区大多是传统产业,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转型升级难,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带动。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如文化旅游资源联动整合不强,商贸物流业培育不够,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四)以城兴产短期内难以实现。开发区内建设用地几乎都是通过拆迁获得,拆迁平均成本100万/亩以上,产业项目用地只出让30万/亩,短期内产业用地的亏损要由城市建设用地的盈余来补充。目前,城市板块只有西礼回迁区域完工,檀庄回迁区域还在建设,整体建设规模较小。由于城市功能不完善,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拍卖地价由市里统一管控,造成西礼以东区域69亩住宅用地流拍,土地出让金返还无果,城市建设对产业发展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一)增强融合理念。产城融合不是简单的空间组织方式,而是产业业态和城市新形态的融合。产城融合追求的是产业、城市与生态的一体化发展。要适时制定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发展路径和主要任务,明确各部门在产城融合发展中的任务和目标,使各部门有章可循,各司其职,全区上下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共识,推动开发区健康持续发展。
(二)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基础先行、相对集中”要求,围绕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依照总规和控规优化开发区内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合理摆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其分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提高开发区聚集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西礼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同时合理布局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配套建设商业、商务、娱乐、休闲等设施,优化城区环境,提升开发区宜居水平。二是在产业板块加快纬七路等开发区内路网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便利;加快唐曹公路东侧6条主管线建设,尽快接通各类基础设施,提高开发区宜业基础。
(四)加快新兴产业集聚。依托南湖生态优势,重点引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双创基地等产业;产业板块重点引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和总部经济,加快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加快把城南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转化升级侯边庄工业园区和南湖大道两侧的传统产业,提高其内生力。
(五)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开发区内涉及稻地镇8个村,景庄子、尚德两村已经拆迁,尚有6个村处在原始状态。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必须兼顾稻地镇的发展,使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结合开发区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业人口产业化、市民化。二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三是鼓励部分农业人口依靠开发区的溢出效应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业。四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