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市委    唐山市政府    唐山市政协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 政协提案 | 政协会议 | 参政议政 | 政务公开 | 委员风采 | 《路南政协》 | 规章制度 | 通知通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参政议政  站内搜索:    
 
栏目分类  
  党派知识
  参政议政
最热内容  
 11.20 路南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专题视…
 01.03 关于2019年区政府为民办好十件…
 01.03 关于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提升…
 09.25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
 09.25 关于教育资源优化提升情况的调…
 07.07 推进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调…
 10.18 关于我区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01.03 打造路南医疗康养高地的调查与…
 01.03 关于2019年重点项目情况的视察…
 04.13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
 
路南区教育资源配置情况视察报告
发表日期:2018.07.07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5938 【字体:

路南区教育资源配置情况视察报告

 

义务教育是最基础的民生,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是政府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区政协对此持续关注。今年4月,又组织委员对中小学幼儿园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专项视察。听取了区教育局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四中、稻地中学、燕京、联合村、稻地小学及博艺幼儿园办学情况,详细了解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办学指标达标情况。走访了部分中小学校长,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我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本着因地制宜、就近就便原则,科学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补充师资力量、提高队伍素质,加强教育教学、促进基本均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我区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称号,2017年荣获市级以上奖励27项。目前,全区共有初中6所、小学27所,在校生26449人,其中小学16965人、初中9484人。共有在编教职工2041人、人事代理教师195人、稻地聘用制教师35人,教师学历全部达标。

(一)教育资源配置趋于合理。按照“规模适度、布局科学、师资优化、功能完善”的原则,大力实施教育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及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先后撤并小学6所、中学1所,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促进了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全区学校省一级图书馆达到85.71%,全部实现了高标准触摸屏交互式的多媒体班班通;2015年以来,累积投资2777万元建设城乡中小学塑胶操场,城区中小学操场塑胶化达到97%

(二)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优化。建立师资队伍交流、培训机制,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偏远学校任教,2016年以来校际师资交流213人次。依托网络研修、国培计划等形式,构建起师资力量长效培训机制,实施“三名”工程,有14名教师、11所学校获市级名师、名校称号,初步建立了教师终身教育制度。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结合“微腐败”专项治理行动,以师德承诺践诺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育督促广大教师修师德、正师风,自觉规范从教行为。

(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高效课堂建设取得成效,开滦十中等5所学校被确定为市级试点校,初步形成了学科有特点、学校有特色的教学新局面,素质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工程和阳光体育活动,探索开展京津冀名校合作办学,校园体艺建设、合作办学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存在问题

公共教育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优、补充不快的矛盾还不同程度存在,全区义务教育发展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和校际发展不均衡。

(一)教育布局还不够科学,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主城区教育资源容量不足。随着城区拆旧建新,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现有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需要,按照“小学服务半径500米、中学服务半径1000米”的要求,我区义务教育阶段33所学校的总量配置明显不足,特别是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教育资源总量与“需量”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城区公办幼儿园资源紧缺。目前主城区仅两所公办幼儿园仅能容下几百名幼儿入园,公办园比例严重失衡。而大多数民办幼儿园追求利益最大化,收费高且小学化教学倾向严重,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二是城市建设与教育资源扩容不同步。如路北区新建小区大多成片开发,配建充足,在拆旧建新中仅小学就增加14所,而我区新建小区教育资源配套未能及时跟进,甚至只拆不建,如新华楼小学、富庄小学“该建不建”,久拖不建。东起车站路西至友谊路,南新道以北这么大区域只有开滦十中和友谊中学两所中学,小学也明显不足,原九中、路南实小、万达小学等重点区域生源持续增多,原有校舍十分紧张,不能完全实现就近入学要求。

(二)师资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专任化率低等问题。一是结构性缺编问题。目前教育系统教师编制2150个,2013年在校生20414人,现有在校生26449人,学生总数增长了22.82%,而教师编制数却没有增加,现有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二是师资补充不足问题。2012年以来,教育系统每年约有50名左右教师退休,虽然教育系统每年都进行招聘,但由于受其他因素的限制,一般不能满额招聘,实际增加人员达不到计划招聘人数。三是师资队伍结构问题。全区30岁以下青年教师291人,占教师总数的12.8%50岁以上的教师416人,占教师总数的16.8%,优秀青年教师比例偏低,年轻力量储备不足;现有正高级教师2人,副高级教师327人,中级教师1161人,高级职称教师仅占16%;中小学教师研究生学历80人、本科学历1700人,专科学历454人,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小。

(三)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一是优质教育资源少且过于集中。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校园环境、师资水平、办学质量、社会口碑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个别学校“大班额”现象突出,九中“生满为患”、四中班额不足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优质教师资源配置不均。骨干教师、名师及学科带头人在学校的分布上不均衡,“热点”学校较为集中,与城区比较,稻地镇小学布点多、生源少、硬件设施薄弱、投入不足,也是农村优质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共性问题。

(四)教育经费拨付不及时。全区教育投入虽然增幅比例逐年提高,但教育公用经费拨付不及时问题依然存在。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有待提高,2015年以来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仅占全区教育总投入的1.49%

三、几点建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重视教育、优待教师、涵养教风”、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致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一项系统而漫长的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就是要减少差异,缩小差距,巩固优势,使优者更优,狠抓薄弱,使弱者变强,协调发展。

(一)合理规划布局,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依据我区城市发展趋势,在准确预测各学段适龄人群分布基础上,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全区教育布局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按照“老城疏解、新建配全”的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空间、人口分布等要素,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把非教育机构长期占用的校舍按上级要求尽快归还教育;疏解九中、路南实小等生源压力,优化区域性教育资源配置,在南新道以南、学院路以东区域谋划推进1所标准化小学建设,积极推进富庄小学、世博广场、南湖春晓、金岸红堡和旭安园等小区,西礼尚庄区域、渔人码头二期、海都国际二期等配套小学建设,解决以上区域学生入学问题;适度调整幼儿园布局,加快三幼复建速度。提高城区公办幼儿园的承载能力,以满足不同层次家庭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在城市规划中综合考虑配套幼儿园建设,同时扶持、鼓励和规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

(二)完善教师补充、交流等工作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建立教师长效补充机制。真正落实教育部提出的“退一补一”政策,严格执行教师准入制度,及时公开选聘优秀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早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良性结构。要认真落实国家对教职工编制管理要求,编制管理应随学生数量的变化而适时进行调整,真正实现编制管理的动态化。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资源动态调整机制。在编制限额内加强城乡、中小学之间教师资源调配,开展好教师轮岗试点工作,合理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结构,逐步解决部分学校教师不够用问题。要根据教师专业情况,科学设置岗位,合理分配学科教师,逐步改善教师所教非所学现象。三是要内部挖潜。实现人尽其用,对优秀骨干教师不顶岗现象逐步予以改变。借鉴古冶区经验,对于延长高级教师退休年龄的政策,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用。加大在岗教师继续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作用。

(三)补齐短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联合办学、集团发展的模式,通过“教学联手、管理合作、资源共享”等举措,促进以强带弱,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容。解决好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从源头上杜绝大班额、择校风等现象。

(四)加大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协调发展。按照教育优先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村、薄弱校改造提升,推动义务教育持续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小学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通过投入倾斜、政策支持等方式,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软硬件建设,逐步缩小东部与西部、城区与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提高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鼓励各学校探索自主发展之路,使现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唐山市路南区委员会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tslnzx.gov.cn

冀ICP备12013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