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内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与否,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健康、幸福和尊严,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引起了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出台了一些监管措施和规章制度。但是,我认为食品安全监管应该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有所拓展。
1、从深度方面,我认为应该对食品从原料的来源到加工再到流通,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检查,搞清楚哪些环节易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我们各级部门的监管还停留在抓流通的只抓流通,抓生产的只抓生产这种层面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追根溯源的监控机制。对于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品,我们也只是单纯在对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理,没有从一些共性的食品安全问题上思考如何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蔬菜在运输过程中大多使用一些防腐剂和农药,很多蔬菜在刚运入市场进行抽检会发现农药残留超标,而把蔬菜打开包装放置一两个小时,检测就不会超标。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如何处理?强制要求蔬菜经销商运输过程中不使用农药,会造成蔬菜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经销商赔钱,蔬菜的供应就回出现问题,市民的“菜篮子”也得不到保障。而允许运输过程中使用农药,又是对我们消费者的不负责,易出食品安全事故。所以,我们政府应该积极想办法,从根源上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处罚。
2、从广度方面,我认为应该扩大食品安全监管的范围,把食品安全监控的重点从大的集贸市场、超市、生产企业转移到路边小商贩、小摊点和城乡结合区域的小作坊上面。比如说,对于路边烧烤摊位的监管,这些烧烤摊位既没有营业执照,从业人员也没有健康证,甚至这些摊位也没有固定的经营地点。而这些从业人员往往为赚取更大的利润,使用劣质原材料蒙骗消费者,很容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另外,有些大型集贸式市场或者超市检测不合格被退市的商品,一样摆放到路边摊点销售处理,使得不合格产品再次进入市场流通。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鉴于现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借鉴国外有效经验,创新机制,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责任,将现行的多部门“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模式逐渐向一个或少部门集中监管模式转变,推行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形成以一个监管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履行相关职责并加强相互配合的监管模式。
二、建立食品安全项目研究机构,对于现代农业种养殖过程中和运输、仓储过程中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出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引导种养殖户和经销商使用新技术、新设备规避食品安全风险。
三、建立食品安全强势检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整合现有食品检测资源,建立统一、权威、强势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和区域界限,重组农业、卫生、质监等食品方面的检测机构。成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隶属于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或各地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整合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所属的检验检测资源,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四、加强对小摊贩、小作坊的治理工作,只要是涉及食品安全经营的企业、个人必须证照齐全,有质量、卫生保障措施,坚决取缔无证经营、无证生产的小摊贩、小作坊。将路边摊点的商品列入检查、检测范围,对于不合格产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这些产品再次进入市场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