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南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视察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为了解路南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于今年11月分别到区妇幼保健院、市第十医院、惠民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个单位,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听取了区卫生局关于路南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情况的汇报。从视察的情况看,路南区社区卫生服务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及时调整基础医疗机构功能和布局,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推进并得到稳步发展。
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在全区2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中,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个,拓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努力为居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价廉、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服务范围覆盖了主城区63个社区及56个行政村,服务总人口近30万。
(二)健康宣传教育广泛开展。采取电视、报纸和宣传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通过家庭医生服务、送健康进社区进家庭、开设健康宣传栏等加强宣传,提高了广大居民的健康常识和自觉防病意识。几年来,发放健康宣传资料34265份,举办健康教育讲座216场。
(三)基层卫生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健全了分级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总责,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和组织协调,区卫生局负责对全区基层单位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指导、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
(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启动。共计为辖区居民建立规范化健康档案21万份,建档率87%;社区适龄儿童建卡率100%,孕产妇管理率80%,疫苗接种率99%。连续五年每年投资300万元为城镇45岁无业居民及村民免费体检。
(五)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初步建立。为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确定为社保定点医疗机构。2010年开始,均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社区常用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政府对机构运行缺口实施补偿。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回归公益性,让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视察情况看,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比,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整体推进中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表现在:
(一)对社区卫生服务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不少群众尤其是城乡居民健康意识淡薄,并且受收入水平所限,“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等医疗保健观念尚未形成,小病不及时医治,致使社区卫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二是对基层卫生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用的宣传还不够细致深入,加之政府对基层卫生投入不足、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群众的就医习惯和对社区卫生机构的不配合、不信任感尚未根本消除。大部分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和便民服务职能知之甚少,如2012年5月以来实行的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区财政每年要拨付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到目前已拨付61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但群众不知道这些惠民政策,更没有享受这项服务,加上固有的思维定势,有病到医院仍然是第一选择。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一是区、乡(镇)、社区(村)三级卫生机构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尽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并不断健全,但城乡之间、大小医院之间、中心(站)之间医疗资源配置差距较大,城区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可罗雀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看小病不出社区”的目标难以实现。二是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尽合理。有的社区卫生中心地理位置较偏,弱势群体集中,如马家屯社区卫生服务站,地处闹市区、老城区,有优质的服务能力,但不具备优质的承载能力,场地狭小与患者众多形成鲜明对比;有的是新建小区,设施完备但政策不配套。如惠民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新建小区内,有按照标准配套的社区卫生服务用房,但由于没有被列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造成医疗资源闲置。三是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建设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善,但医疗设备设施简陋、陈旧,缺少心电、B超、CR、DR等所必须的医疗仪器和设备,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甚至连最基本的检测设备都没有,一些常规检查还是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很难对病人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室),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
(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一是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基本用药品种少。基药实施后,由于受到药品目录限制,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无法在基层得到治疗,一些特色专科因缺乏药品支撑,业务开展受到影响。二是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目前由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仍然是走市场化的路子,社区卫生机构出于生存需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为生存忙运转,重医疗轻预防,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服务,以药养医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非营利性的公共卫生服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社区卫生机构“六位一体”(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的功能难以发挥。
(四)社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匮乏,临聘人员比例过高,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聘人员总数超过正式职工人数,自养压力过大。二是基层医务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96名医务人员中,高级职称仅28人,并且全科医生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相比待遇低、条件差,人员待遇编制也难以解决,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低职称、低学历人员,成为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主要工作力量。由于收入偏低,队伍极不稳定,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较弱。
三、几点建议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进一步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一是加强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不断提升区、乡(镇)、社区(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坚持公益性原则, 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强化宣传,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引导群众合理就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促进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和补偿机制。一是按照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将社区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投入。二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由政府全额“买单”,单独进行核算,以确保中央、省、市、区四级以服务人口为基数,按比例配套的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三是对照城市社区卫生单位设备配置标准,加大对医疗卫生基本建设资金和设施、设备购置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基层卫生机构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四是在积极争取专项资金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努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
(三)强化公共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是按照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人口分布状况以及城乡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二是加大城乡统筹,优化整合、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和布局,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三是建立完善双向转诊制度。以推行社区“首诊”为突破口,建立分级医疗制度,对不同的卫生机构进行分工、定位和分级治疗。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的互利合作机制,促进患者分级就医,合理转诊,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四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一是认真执行并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生、1名公共卫生医生。全科医生与护士的比例按1:1的标准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数5%的政策规定。二是强化在职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借助大医院、医科大学等平台,有计划、有步骤选派人员到上级单位学习、进修,不断提高在岗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三是制定吸引人才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的有关政策。积极鼓励中高级医护人员、卫生志愿者队伍以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卫生机构参与服务,并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认真兑现其在职称评定等相关方面的政策。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
(五)创新大医院领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机制。要积极探索大医院领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试点,充分发挥大医院的医疗技术优势,不断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要加大财政投入,基本医疗部分应实行差额补助,公共卫生经费应由财政全额“买单”,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医疗改革成果,实现基本医疗的均等化和公共卫生的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