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视察报告
为促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助推我区在全市项目拉练活动中出彩,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区政协工作安排,今年10月,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南湖影视基地、渔人码头、仁恒湖滨城等6个重点项目进行了视察。听取了全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的汇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2013年,全区上下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宏观经济形势持续趋紧的背景下,紧盯重点项目建设不放松,着力化解资金、土地、拆迁等矛盾,项目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几年来,全区累计谋划实施各类重点项目154个,计划总投资1412亿元。其中,今年新谋划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220亿元;计划今年新开工项目15个,实际开工10个项目;续建项目57个,已有15个项目竣工或投入使用,实际完成投资81.2亿元。
(一)完善机制,高位推动。一是建立了领导抓项目工作机制。始终坚持区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度,明确责任部门,任务逐层分解,确定时间节点保障项目进展;选择了32个重点优质项目列为今年重点攻坚项目,集中精力,强力推进。二是完善项目决策机制。区委每周都召开党政领导会议调度重点项目,区政府不定期召开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重点项目事项。三是健全了责任落实机制。做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目标,一抓到底。按照归口管理,层级负责的原则,对每个项目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抽调千名后备干部配合项目的手续跑办和征收搬迁等工作,全程跟踪服务项目建设。
(二)细化措施,合力推进。一是抓动员部署。召开动员会和现场会,对全区重点项目建设进行部署,对全区各级干部提出要求,全区各级干部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扬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精神,形成了齐抓共管重点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抓项目调度。各指挥部按每个项目施工节点,倒排时间,制订推进计划,实行挂图作战。各指挥部领导亲临项目一线,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于项目推进中需要高层决策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报请区委、区政府研究解决。三是抓项目考核。坚持“周通报、月调度”制度,把项目建设情况,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纳入了各乡街、部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强化了项目督办,使10个项目落地,15个项目达产见效。
(三)整合资源,突破瓶颈。面对今年我区重点项目多,资金、土地需求大、拆迁任务重的考验,区政府巧借外力,激发内力,努力化解项目建设难题。切实加大力度狠抓了项目的前期跑办工作,严把项目立项关,简化立项审批程序,加快了重点项目立项工作进度。目前,有52个项目正在进行手续跑办。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中心、财富广场等9个项目被确定为省、市重点项目。
二、重点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3年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急需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要素瓶颈制约问题十分突出。土地、资金、环境等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影响我区重点项目建设的主要问题,部分项目业主资金短缺、融资能力弱,导致项目不能按计划开工,或虽然已开工,但建设进展较为缓慢。目前,全区因资金问题导致不能如期开工的项目约占谋划实施各类重点项目的20%;另外,用地指标不足,审批手续跑办困难,也使一些重点项目举步维艰。今年,全区争取用地指标仅为450亩,与建设所需1300亩相比,缺口达850亩,造成一些已有投资意向的项目无法正常推进。
(二)项目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建设尚有不足。视察发现,有的重点项目主体完工虽然较快,但其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我区东南部涉及的个别旧城改造回迁项目、侯边庄产业聚集区内的工业项目和国际五金建材城等市场建设项目,在供气、供暖、排水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此外,还有一些如:道路失修、交通堵塞、拆迁户压面等问题,也直接影响了项目的周边环境。
(三)结构单一制约项目建设的问题凸显。房地产开发是我区项目建设的重头戏,在已经谋划实施的154个重点项目中,房地产项目有70个,约占项目总数的45%,房地产项目投资额为1100亿元,占到了重点项目总投资的78%。这种较为单一的结构构成,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大,造成全区财政、税收效益短暂,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不足。
(四)已竣工项目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区竣工并投入使用的重点项目产生的效益比较低。一方面是项目资源有闲置和浪费现象。如五金、陶瓷、家居装饰等专业市场,空置率约在50%以上;侯边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引进的6家工业企业,只有2家达产见效;全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10座主要商务楼宇,闲置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空置率在70%以上。另外,有些已达产见效的重点项目财政贡献率较低。以去年实现的税收为准,全区工业企业亩均效益只有3.5万元;全区主要商务楼宇平均每平米实现税收仅为96元。
三、对加快项目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调优项目结构,培育引进税源型项目。委员认为,区委、区政府应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遵循城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功能定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项目结构。一是兼顾一、二、三产均衡发展的同时,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服务业项目;二是围绕“商业商务中心、文化创意中心、信息物流中心”三大中心目标,重点培育和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适合我区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档次,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培育、引进可持续增长税源。对财税贡献高、对地区经济发展有重大拉动作用、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项目应重点扶持、培育壮大;另外,应提高重点项目的准入门槛,在企业占地、注册资金、企业资质、科技含量、节能环保、品牌优势等方面提高准入设置标准,制定、完善具有竞争力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时兑现相关奖励政策,打造优质的招商服务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战略投资者来我区落户。
(二)采取多种措施,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委员们建议:破解制约项目进展用地难问题应坚持多管齐下,多方治理。一是继续加大对项目用地的跑办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为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争取到更多的用地指标;二是做好土地指标的平衡利用,对项目主体进行实力评估,优先配置给具有开工、建设条件的项目;三是通过搬迁改造、土地置换等方式,为项目发展腾出更大的用地空间。四是对全区未开工或开工未建设的重点项目进行全面摸查,查找原因,告知督导,对确实不具备开工和建设能力的,依法取消立项,采取强制收回、拍卖、引进新项目承接等多种灵活办法进行盘活。
(三)加强服务,破解项目资金难题。应积极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通过多种渠道帮助项目解决在不同时期产生的资金困难问题。一是积极搭建平台,更多的为重点项目企业创造融资机会。通过组织举办银企对接会、跨行业企业家座谈会、重点项目推介会等活动,为金融行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搭建融资合作平台,为项目引进资金,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解决融资难题。二是充分发挥信息交易平台作用,为项目单位搞好产销信息服务,促进项目增收。三是及时向项目单位发布政策信息,为其及时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提供信息支持,促进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
(四)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与周边环境治理,保障项目良好运行。 委员认为:一是应加强重点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力度协调相关部门,加速重点项目在供气、供暖、排水、交通等方面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与供应,尤其对我区东南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弱区域,更应加大投入力度,以确保重点项目正常运行;二是应加大对项目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针对已完工验收的重点项目,组织开展重点项目周边环境联合治理专项行动,检查治理项目周边道路交通及卫生等“硬件”环境的同时,还应从优化行政服务、规范市场秩序等“软件”环境上加强治理,打造出“亲商、安商”氛围,为项目发挥最佳效益创造条件。三是对个别恶意影响重点项目建设的压面占地等行为,应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加快处理,为项目建设肃清障碍,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五)多措并举,提高重点项目的税收贡献率。委员希望政府加强对已投入使用的重点项目的关注力度,把盘活闲置资源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对已投入使用的重点项目涉及闲置的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分析查找原因,分门别类,制定措施,尽快盘活。一方面可借力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项目知名度,通过多种营销手段,吸引更多客源;二是督导帮助企业破除瓶颈,争取效益最大化;三是在“二次招商”工作中,尽量引进企业的结算中心与财务中心,以增加我区税收,发挥重点项目对区财政的贡献作用;四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繁荣市场创造必要条件,以促进重点项目发挥出最佳效益。